论用户研究员的重要性
我们总寄希望于自己就是目标用户,却没有一种可以被量化的方法去衡量自身与目标用户的差距。于是,我们选择了一种最平凡的方法,就是“经验”。我想分享一个案例:
列表页顶部导航的重构。
同程旅游网的原先页面分为“顶部菜单式导航”和“底部Tab式导航”(现已更新)。上下两个导航中有不少重叠的内容。另外,对于同一个产品的分类,维度太多。例如:就酒店的分类,按酒店等级可分为“二星级、三星级、四星级和五星级”。如果按照酒店的价格档次,可分为“经济型、舒适型和高档型”。我们急需找到用户认可的统一维度去定义现有产品。
更让人头痛的是,我们凭着经验,对内容分类,分为“酒店品牌”、“区域商圈”、“价格星级”、“排序”和“酒店设施”这五类。而顶部菜单栏只能容纳四个。我们需要对其中相似的两个归类。那么问题出现了,到底是哪两个符合用户习惯呢?我们尝试着对“星级价格”和“排序”进行合并,因为他们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,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。
让人惋惜的是,结果并不好,分析其原因,是因为它们的相似度都不高,而我们把自己看做用户,却无法代表最终的目标用户。我们太理性了,而用户是感性的。我们希望用户研究员能做一个亲和图法(KJ法)。通过系统实验的方法去分析出用户的心智模型。
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,事实上在产品迭代的过程中,用户研究员起到定心丸的作用。
例如,我们需要在每个产品上线前,做一个“可用性测试”以减少开发人员迭代的次数。我们需要用户研究员不定期做“焦点访谈”,让自己的产品时刻联系着目标用户。我们需要用户研究员配合交互设计师做“personer模型”以避免自己的经验主义。我们需要用户研究员做用户反馈和“用户满意度调查”。
用户研究员在产品的出生到后期的迭代,各个阶段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?我想以下的表格正是用户研究员的价值所在。
企业一般只会招两种人,一种是帮公司挣钱的,一种是帮公司省钱的。中国的互联网企业,尤其看重前者,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产出值。而好的用户体验,反而在于后者。“数据分析师”、“交互设计师”和“用户研究员”应该相辅相成。才能将产品做到极致。